近期,一种被称为“捏捏”的慢回弹类解压玩具受到年轻消费者的热捧,被很多人当做“解压神器”。不过,据调查,市面上不少爆款“捏捏”均是三无产品,此类玩具使用的材料大多含有甲醛等对身体有害的成分。部分玩家、卖家也称,在使用或制作的步骤中出现身体不适。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捏捏”的相关联的内容并不少见,其中还有分享借此创业开店、做副业和摆摊赚钱的。95后消费者张笛表示:“‘捏捏’既能作为办公桌摆件,又可以在工作疲倦时捏两下,那种慢回弹的感觉很解压。”
有消费者为了买到自己心仪的“捏捏”,不惜花费上千元。在某二手平台上,原价100元出头的网红甜甜圈“捏捏”,有网友以2900元的价格拍下两个。00后网友“七七”说,她迷上“捏捏”近半年时间,已经花费了1万多元,买的几个置物架已经放不下了。
在“捏捏”火爆的同时,社交平台上涌现出不少人气手工博主,他们自己手工制作“捏捏”进行售卖,售价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有的已售出数千件,部分爆款更是供不应求。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表示,捏捏这类解压玩具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对新奇产品的需求,适合减压,这与年轻人生活节奏和心理压力相符。此外,社交平台上博主的自制视频和分享也推动了这种玩具的流行,逐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力。
“买了一堆‘捏捏’,香精味道很大,用甲醛测试仪简单地测了一下,直接就超标了。这两天不仅疯狂长痘,还得了结膜炎,不了解是否是和‘捏捏’有关。”一名博主分享道。
深圳消费者沈先生说,他自行购买了甲醛测试仪,对孩子购买的“捏捏”进行了甲醛含量测试。根据沈先生录制的检测视频显示,当将测试仪放入装有“捏捏”玩具的收纳袋后,数值开始飙升。从测试结果来看,这个“捏捏”甲醛浓度严重超标。
无独有偶,在网上也有不少人表示,制作“捏捏”超过3小时就很不舒服。也有不少人因制作“捏捏”导致身体不适而选择闭店。还有不少店主称“现在做‘捏捏’会戴防毒面罩”。
网友“贺贺”在网上晒出检测报告并表示:“刚买了一周时间,孩子就开始咳嗽,我有点不放心,就花了800元请相关机构上门检测,结果显示家里甲醛超过标准。”
一位曾经制作“捏捏”的店主表示,“捏捏”由硅胶和固化剂调和而成,在等待胶水凝固时会释放甲醛和TVOC,制作多了会吸入大量有毒气体。“成品是无毒的,不过要选择食品级硅胶。但装‘捏捏’的PVC袋子在生产的时候会释放氯气,本身就有刺激性气味,一旦加热到80℃就会再度释放氯气。”该店主说,即使开窗通风,制作时间久了还是会嗓子疼,现在他已不再制作“捏捏”了。
在某网络站点平台搜索“捏捏”,有近万条搜索出来的结果。浏览发现,有些产品既没有质量合格证、产品的名字、厂名和厂址等标识,也未标明成分和含量、需要注意的几点等,存在比较大安全风险隐患。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捏捏”,页面上方提醒“部分产品含有毒物质,请避免大量接触与误食”。
也有一些解压玩具的材质注明为TPR。这种材料为热塑性橡胶,回弹性和耐磨性都不错,但TPR材料的制作须添加增塑剂,若使用的TPR材料不合格或者生产的全部过程控制不严格,玩具就可能会出现邻苯超标,也可能因着色剂引入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及其他不被相关法规许可的物质。
广州市消委会前不久公布的37款解压玩具的比较试验结果为,一些玩具存在增塑剂超标、挥发性有机物和二甲苯释放量过高、菌落总数过多、声响过大等质量上的问题和安全隐患。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规范生产、防范风险是必要的,生产‘捏捏’要保障材料安全,以严格的质量检验测试堵住漏洞。此外,网络站点平台应加强管理,提升售卖‘捏捏’的门槛,保证商家所售卖的产品安全合格,不能让危害健康的产品堂而皇之地流入市场,以保障消费者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合法权益。”储朝晖表示,除了“捏捏”,市场上还有很多针对少年儿童的玩具在材料等方面有几率存在安全风险隐患,因此也应加强有关标准的制定和有效地进行监管。
林先平表示,应加强对“捏捏”类产品的质量监管,确保玩具材料的安全性,并明确标注相关生产信息。商家也应积极与消费者沟通,提供安全使用说明,并提醒消费者注意误食等风险,只有这样,才能让仿真类解压玩具市场更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