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梦战略理念的落实,离不开具有特殊技能和体育信息素养的全方位的人才支撑。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建设体育强国而服务的重任,所以,我们要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持续改革,制定高校体育发展的优化途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育学生的终身体育行为,推动大学生的综合发展,从而加速推动国家体育强国建设的步伐。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国家的教育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教学也愈发受到大家的重视与关注。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强化高校体育教育,能改善学生的体质,让学生在面对就业和升学的压力时,能保持他们的心态平稳,不让他们在繁杂的人生和学业中出现消极想法,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和发展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们要敢于打破成规,引用党的二十大有关教育的有关论述作为参考,让多元化的教育学生的方式能起到正面效果,让学生能够培养起终生的体育健康观念。比如,体育教师在开展大学体育教育时,可以从心理学方面出发,向学生传递体育的重要意义,并利用体育主题班会、课前活动等方式,切实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心声,消除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抗拒,让他们明白体育运动的正面效应和趣味。此外,高校也要强化环境建设,利用宣传栏、高校广播站、微信公众号等,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理念和优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从而突破以往体育教学对他们的束缚,让学生成为热爱运动的高质量人才。
高校要加强与社会体育团体、企业和政府相关机构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和竞技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以适应学生的各种需求。在原有的运动项目之外,还要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如:休闲健身、户外运动、舞蹈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高校应增加对场地和器材的投资,体育设备设施除供学生使用外,还应对公众开放,让体育爱好者们进行训练和比赛。高校要为大学生和社团组织开展健身活动、技能培训和指导等活动,促进学生体质的逐渐增强。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要将运动监测和个体化引导相融合,通过运动追踪、健身APP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将高校健身运动融入社区,通过在社区内建立公共健身场所,组织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健身运动,引导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区群众进行体育教育和保健咨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体育机制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求,推动国家体育强国建设的进程。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困难和复杂是不必多说的,为了在体育强国建设的大环境下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教师们需要对教育学生的方式进行新的思考,将有效的教育学生的方式整合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中去,从而解决由于教育学生的方式不当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分层教学法就是一种很有代表意义的教育学生的方式,因为这样的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比“一刀切”式的教育学生的方式更加实用。将分层教学融入大学体育教育之中,突破常规教育学生的方式所造成的局限,提高高校体育教育品质。在未来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地认识学生,深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倾听他们对体育教学的期望和回馈,以此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群体,并且针对不一样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体育运动目的和理论学习目的,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比如,对那些体质不好的学生,教师们能够大大减少他们的体育运动时间,控制他们的体育运动的难度和强度,让他们慢慢地习惯于体育运动方式。此外,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将不一样的学生在体质、体育锻炼经验上的差别都充分地加以考量,采用有目的的分层方式来评估他们的学业成绩,使他们可以更加精确地了解一定时期的进展和改变,为他们的终生体育锻炼提供有效激励。
高校体育教学可以对不同特点和难度的一系列体育运动进行创新,构建阳光体育内容项目,从而为学生提供对自己最合适的个性化体育活动,包括足球、篮球、田径等传统的竞赛运动,也有休闲健身、户外探险、水上运动等。为此,高校要建立一批专门组织阳光体育项目的教师队伍,对各个运动项目组织专门的培训,以提升学生的技能和比赛能力。在原有的体育运动活动之外,积极开展太极拳、瑜伽和舞蹈等“阳光体育”活动;通过参与集体舞蹈、合唱等团体项目,增强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和艺术修养。同时,高校要组织校际体育竞赛和体育文化活动,扩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范围;透过比赛及表演,激发学生们对运动的激情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领导能力。体育教师能运用虚拟现实和电子竞技等先进的运动技术和媒介,给学生们带来更多的运动体验。教师能利用手机应用软件和网络直播等方式,加强对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视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另外,高校能够最终靠引入国际、国内的先进体育教学资源和人才,组织教师之间进行培训和交流,促进体育教师的持续发展。教师在对学生做综合素质测评时,要构建全面的测评系统。以运动技能、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等为考核指标对学生做评估,通过实践课程、实验室研究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体育教学的基础内容,并能将相关体育理论应用于体育实践。